摘转自教育部网站
“四风”问题在地方高校的具体表现
一、形式主义的表现
1.有的对理论学习抓得不紧,学用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。有的重视业务学习、忽视理论学习,对理论学习存在应付思想、推脱问题,往往停留于听报告、读文件、简单议一议,有针对性地学、系统性地学不够,缺乏把学习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有效措施。
2.有的会议多、文件多,抓工作落实不够。工作重部署、轻落实,一些工作停留在开了会、下了文、讲了话,以文件落实工作、以会议落实工作的问题比较突出。有的党委会议、校长办公会议对一些重要工作议而不决、决而不行。
3.有的文件制度流于形式,贯彻执行不够。重制度制定,轻制度落实,有些制度不符合实际、操作性不强,有些制度不能相互衔接,有些制度写在纸上、贴在墙上、挂在网上但没有落实。制度执行紧一阵,松一阵,监督检查力度不够。有的过分依赖于考核评估来推进工作,但考核评估又做样子走过场,搞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。
4.有的战略谋划不足,办学治校能力有待提高。有的发展规划唱高调、炒概念,盲目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。有的领导班子对现代教育理念领会不深,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缺乏深入研究,学校治理结构需进一步理顺。有的改革魄力和举措不够,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需进一步加强。
5.有的过于关注有显示度的工作,打基础、利长远的工作做得不够。在学校更名、本科教学水平评估、博士点建设、重点建设项目突破、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计划申报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,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长效机制不健全、不完善。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比较迟缓,学校管理创新缺乏有效措施,管理服务工作与现代大学管理要求不相适应。
6.有的偏重外延建设,忽视内涵发展。在处理外延建设和内涵发展、近期发展和长远目标、传统模式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关系时,存在急功近利倾向。有的喜欢与其他院校、单位、企业搞共建合作,但没有落实具体项目。
7.有的办学特色不鲜明,服务区域科学发展能力不足。对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论证研究不充分,在办学规模上片面求大,在学科发展上盲目求全,办学资源分散,办学质量不高。部分学科专业设置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。
8.有的对本科教学重视投入不够,忽视对社会、学生实际需求的把握。盲目追求上专业、上课程,不重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,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落实不够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口头上重视,但措施不实、落实不力。基层单位和教职工的全员育人的理念没有真正确立,立德树人没有落到制度上行动上。
9.有的学术风气浮躁,对解决制约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不够。科研工作存在重数量、轻质量,重申请、轻研究的问题,有的甚至胡乱拼凑做“成果”。科研工作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,科技创新能力不强,原创性成果少,成果转化率偏低。
10.有的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问题。对于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得不够深入,重外部引进、轻内部培养,培养措施不到位,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和支持保障方面帮助不够,人才的思想联系、政治引领与团结凝聚工作有待加强。
二、官僚主义的表现
11.有的联系师生不够密切深入,不能准确掌握实际情况。学校领导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、作指示,“拍脑袋”决策,到院系、职能部门、实验室调研少,到课堂、食堂、宿舍、活动场所与师生接触少,面对面听取意见不够。校领导接待日制度、书记校长信箱等联系师生的制度设计未能很好落实。
12.有的群众观念淡薄,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不强。有的对师生反映的困难和问题,拖沓迟滞、消极应付,一些应该解决、能够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。部分机关职能部门存在“门难进”、“脸难看”、“事难办”现象,办事流程复杂,作风拖沓。
13.有的存在官本位现象,甚至滥用权力。缺乏民主作风,摆架子,耍威风,容不下他人,听不得不同意见。少数人在招生录取、工程建设、设备采购、职务评聘等方面搞权钱交易。有的只唯上不为民,热衷于跑上级、拉关系。有的过度干涉学术事务,教授委员会和各类专门委员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。
14.有的决策机制不完善,民主氛围不浓。不能很好地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。民主决策、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,在制定政策和“三重一大”决策中,科学论证不够、听取民意不充分,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不畅,党代会、教代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。
15.有的领导班子不团结,不能形成合力。缺乏讲真话、讲实话、平等讨论研究问题的氛围,甚至搞小圈子、小团体。有的把自己分管的工作视为“自留地”,有的对其他同志分管的工作从不关心,各管一摊,互不通气,向心力凝聚力不强。
16.有的内设机构交叉重复,推进院(系)二级管理不力。校内机构设置随意,部门越来越多,中层干部职数膨胀,个别领导机构、科研机构只挂牌无实际运转。有的统得多放得少,简政放权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决心和措施,责权利相统一的院(系)二级管理机制未能有效形成。
17.有的“双肩挑”干部在管理工作上精力投入不足。热衷于进机关当领导,不愿将主要精力用于办学治校。利用行政权力抢占学术资源、承揽科研课题,再安排其他人为自己做课题。考虑自己学科发展过多,在政策上、资源上向自己所在的学科过分倾斜。
18.有的对干部管理不严,失之于宽,失之于软。存在重提拔、轻教育,重使用、轻管理的倾向,对干部管理不严,培养、教育、关心不够,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。
三、享乐主义的表现
19.有的安于现状,缺乏进取精神。不能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工作要求,存在照抄照搬、照猫画虎的现象。存在小富即安、小进即满的思想,缺乏开拓创新魄力,缺乏大胆创新的实际举措,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成绩。有的班子成员多忙于应酬,缺少现场办公、一线调研,不能集中精力议大事、解难事、谋发展。
20.有的不敢担当,遇到矛盾和困难绕着走。在聚焦重点难点问题上避重就轻,不敢碰硬,只要不出事,宁愿不做事。有的怕得罪人,得过且过,奉行“好人主义”。部分民办高校领导干部存在“打工”思想,责任心差,主人翁意识不强。
21.有的贪图安逸,缺乏奉献精神。不愿苦干实干,只注重向基层和教职工交任务、压担子,自己拈轻怕重,只说不做,不亲力亲为。把不少时间和精力放在兼职工作上,对本职工作缺少热情,对分管工作缺少必要的指导把关。讲条件、要待遇,过于在意个人得失。少数干部奉行及时行乐,作风不检点,个别甚至道德败坏。
四、奢靡之风的表现
22.有的勤俭办学意识不强。学校管理粗放,精打细算不够,有的文件资料印制和水、电、食物浪费严重,教学办公场所长流水、长明灯现象普遍。在校舍修建、校园建设等方面贪大求洋,超标准配备办公设备和家具,超标准配置汽车。有的公车私用,借开会培训等变相安排公费旅游,甚至把出国(境)学习当做领导干部的福利待遇。有的开会搞活动不计成本,追求高规格。
23.有的存在公共资源闲置浪费现象。资源统筹使用不够,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存在重复购置、利用率和共享率低等问题。二次装修浪费严重。对教学科研用房、办公用房、教职工周转房等缺乏精细管理,存在不合理占房等情况。
24.有的经费管理不严。“三公”经费支出过大,公务接待时讲面子、讲排场,公务往来中有赠送和收受土特产、纪念品等现象。经费预算不够紧,资金使用效益低。